返回
健康行情
国民健康,从益生菌说起
2019-03-09 17:3954
 肠道中有益菌、有害菌与中性菌是否平衡决定了肠道健康。人体肠道系统中约有 500-1000 种细菌,这些细菌可分为有益菌、有害菌与中性菌三大类。其中具有调节人体稳态作用的被称作益生菌,它们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促进蛋白质的分解与矿物元素的吸收。而对人体有害的细菌能够产生致癌、破坏免疫系统正常运转。在观察人体肠道健康状况时,体内三类菌群的平衡情况是衡量肠道功能是否正常运转的重要标志。

  国内可食用益生菌名录尚有成长空间

  益生菌种类多,根据其生理特性可分为4 大类。⑴严格厌氧的双歧杆菌属:目前共有 32 个种,其中两歧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和长双歧杆菌5 种已被允许在食品中添加;⑵耐氧的乳杆菌属:已报道的有 56 种,常用于肠道微生态制剂的约有 10 种,有嗜乳酸杆菌、植物乳杆菌、短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种等;⑶兼性厌氧球菌:如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等,应用型不强;⑷ 兼性厌氧的芽孢杆菌属:如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等。此外,还有一些酵母菌与酶亦可归入益生菌的范畴。

  可食用益生菌品种的扩充主要受限于国家标准。目前,益生菌产业上游原材料主要可分为益生菌干粉、发酵活菌种以及发酵原液三种形式,在加工工艺一定的情况下,可食用益生菌菌种的供应能否多样化主要受国家标准的限制。目前,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认为安全的益生菌种有 40种,日本厚生劳动省认可的有65 种,2016 年我国已有9 大类菌属被政府准许在人畜食用产品、膳食补充剂中添加,与美、日两国相比仍有成长空间。

  我国对益生菌研究开发晚。早期对益生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欧洲大陆,为欧洲大陆在益生菌开发中的领先奠定基础;日本在益生菌应用中的追赶始于1930 年,仅用5 年就历史进程推向了产业化时代;美国 1989 年由 CFDA 正式确立了益生菌的地位;我国对益生菌的应用正式开始于 1999 年,当前正处于由“益生菌产业化开启”向 “益生菌产业化成熟”的过渡时期。

  我国益生菌配套管理政策尚未全面跟进。我国对于益生菌的研究始于1988 年,但真正允许益生菌在终端产品中的添加还要再推 10 年。日本在健康食品方面的立法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早在 1991 年,日本厚生劳动省出台特定保健用食品FOSHU(Foods for Specific Health Uses)规程来管理对人体生理功能有作用的食品以及具有保健作用的声称标签,同样,加拿大对益生菌产品也有3 种声称标签。而我国尚未出具如此明细的规定,国内市场监管模式粗放,与传统益生菌大国还有 15-30 年的差距。

扫一扫访问当前网页
关闭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