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农业行情
方便农民“方便”,不是小事(2)
2019-03-09 14:281
 然而一些地方的村干部并未将其作为一件重要的事情加以对待,安装好了就签了字,更有甚者,根本就没有实地检查过施工质量。有的地方政府也没有对农民的使用情况进行回访,依然抱着农村的厕所可以凑合的心态。可见他们对于这一轮改厕的价值和意义,认识并不到位。

  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看似事小,关系实大。这样耳熟能详的理念在“厕所革命”启动之初,便不止一次地被强调过。然而从媒体报道来看,有的地方中标价格1400元的改厕设备,真实成交价格不到600元,这样的价格致使厂家进一步削减现场指导方面的支出,农户自行施工带来了后续的质量问题。还有台账与实际不符的现象,一方面农户明明没有改厕,另一方面村民的名字却被记入了台账,相关资金也已拨付到位。如此相互矛盾,暴露出了监管上的缺失。

  一个小小的厕所,最终还是要落到具体的工程上,财政资金一层层划拨下来,最终钱到了哪里,怎么使用的,涉及到诸多环节。而在一些农村,情况也很特殊,村民身份证的借用较为随意,尤其是面对村干部和村集体的时候,村民并没有很强的意识维护个人信息安全,这都给改厕过程滋生腐败提供了空间。

  花了钱,费了劲,建成的厕所竟无法使用,首先是一种浪费。如若被拉去充数套取财政补贴,农民心中形成的反感是可想而知的。

  要想将这件好事办好,首先还是要提高认识。将改厕作为一件大事、一件重要的事去抓,才能积极认真地去思考问题,因地制宜地寻找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诸如化粪池满了谁来清理?产生的费用由谁负担?清理出来的粪便怎么处理?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问题,关系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不能等到厕所改完了再去追问。

  其次要以农民为主体。农民是改厕的直接受益者,厕所怎么建,如何使用,会存在哪些可能的问题,农民是最了解情况的人。具体负责人在改厕之前到村民家里走一走,在村民大会上听听不同的村民聊一聊,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真正参与到改厕的设计和管理当中,一些损失和弯路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再次,要加强监管。从厕所设施的招投标,到施工质量,到乡村的管理者,每一个环节都有利益的诱惑,每一环节的监管都不容放过。鉴于乡村治理还有很多并不规范的地方,可以考虑第三方验收或者鼓励媒体下乡调查的方式,随机抽取农户了解情况。

  从长远来看,改厕并不比发展经济或者其他方面的工作来得次要,其原本就是乡村发展的一个重要因子。而乡村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本就是由这样的小事累积而成的。只有一件件小事办好了,才能期待整个乡村环境的改善,乡村社会面貌的进步,乃至整个乡村经济的发展。

扫一扫访问当前网页
关闭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