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热点

除了平台与地产,金融还能做什么?除了金融,我们又能做什么?(2)

2019-03-11 16:5613
 02 除了平台与地产,我们还能做什么?

十年前的美国金融行业哀鸿遍野,十年后的美国经济复苏,金融行业再度繁荣。据说,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又开始再度转变求职意向,从2008年以倾向于选择高科技企业,再度回归首选金融行业。这种建立在实体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繁荣让人更加安心。

曾经有人研究了一下美国的金融数据,发现美国金融行业为信用评级在BBB以下的企业提供的高收益债券与杠杆化贷款的融资规模余额高达3万亿美元,而且平均利率只有相对libor上浮200BP到300BP之间,相当之低。

相比而言,我国的AA-及以下民营企业发行的债券,几乎无人问津。只有凭借房地产等硬性资产才能勉强从银行或者小贷公司获得一些信贷资源。 

融资结构的差异,或许已经暗示了美国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

而近十年以来,我国的金融行业习惯于根据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信用评级和习惯于根据地产评估价值打个折扣抵押融资。

这种简单的业务标准开展平台融资业务和房地产融资业务,这些年来,金融治理能力没有提升,反而一再退化。如果地产与平台不能再做了,很多金融人员已经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些什么了。

03 那些不做平台和地产的目前过得怎么样?

究竟是什么让金融行业忘了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初心呢?那些从事实体企业融资的人员又都在哪里?

其实,宏观层面的货币刺激与基础设施投资的双组合政策,已经决定了这十年,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必然集结于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领域。

作为微观的主体,谁又能够对抗这一大势呢?

这些年来,试图对抗这一大势的人,都在哪里?过得怎么样?

实体经济产能过剩,之前专门曾成立小微金融的MS银行和PA银行遭遇重大不良损失,损兵折将。

PA银行后面进行战略调整,从对公信贷转型到个人零售。很多从事对公业务的银行家们,要么放弃多年经验跟随公司转型从头再来,要么跳槽或是失业。

主要集中于实体产业企业股票融资的投行业务早已从2008年前后的香饽饽变成弃之无味的鸡肋。

由于股市下跌,股市IPO收紧,再融资受限,投行多年来周期性的出现无米下锅的现像。当前金融行业不景气,传出裁员风波最多正是股权融资的投行部门。很多那些花了很多气力读书考过保代的人,后面都离到行业,另谋生路了,到头来知识派不上用场。

很多思路灵活转身快投资银行业务人员转型融资平台的债券承销业务,趁寒冬来临前积累了粮草。

债券承销业务,当然也是围绕国有企业和政府融资平台以及房地产企业,才更安全且有利可图。这些年民营企业债券违约事件层出不穷,因为违约事件引出的从业人员的不检点,已经让不少从业人员进去了,那些曾经从事过中小企业私募债券的朋友们,现在过得还好么?

新三板业务之前借助政府的上市补贴,虚火了一把,目前上市家数倒是高达数千家。然而,由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与市场流动性的欠缺,新三板几乎丧失融资功能。后面出现在新三板上市并以股权投资管理为主业的JD等机构出现爆仓新闻,使得新三板对以上市企业来讲连品牌宣传的功能都已不再。

有家信托公司,之前连续在房地产融资和政府平台融资中兜转,赚得肥头大耳的,并且趁势建立起了全国性的理财队伍。没曾想15年时,公司战略神经,大力转向股权与股票,后面股权项目屡屡亏损,投资股票的资金池接近断裂,到头来只能将信托牌照转让给国有企业了事。

我的一个在该公司的朋友,地产专业背景,一直做地信托融资,赚得一手好钱,但是觉得钱太容易赚了自己不踏实。15年时积极顺应公司战略,从地产业务转型到股权投资,利用之前积累的客户资源,发起募集了一个信托计划,参与新三板企业的大牛定增,你们应该猜到了后面的结局,他到现今天天被客户追着打(电话)。

04我们未来路在何方?

该来的总是会来的。

依照金融原理推理,融资平台业务大部分将会被地方政府债券和证券化产品替代。房地产业务也由于地产行业的头部集中效应,日益减少。

融资平台业务与房地产业务必定会消亡,难以提供足够的业务机会供当前规模扩张到如此庞大的金融从业队伍享用。

如果金融业务不能够从融资平台和房地产领域中跳离出来,寻找和突破新的领域,难以想像,未来3年,将有多少金融从业人员会要改行或失业。

吊诡的地方是,前面尝试实体经济融资的人员都已经遭遇挫败身心疲惫了。一直坚持从事地产与融资平台的人,在政策朝不保夕的忐忑不安中,反而得以保全。

转型找死,不转型等死。

实体经济的大势与中小企业金融的格局,远非普通从事微观业务的金融人士所能影响或是把握,金融人士也只有随波逐流而已。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运势,身临其境中,该何去何从。

这几天滴滴平台风波再起,很多舆论欲致其与死地。笔者则持“治病救人,以观后效”的保留态度。为什么呢?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扫一扫访问当前网页
关闭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