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光大证券固收研究团队张旭,原文标题《政策叠加下的民营实体企业生存环境》
民企融资难不是新生事物,1998年我国走出短缺经济之时,该问题就已经开始显现。
民企经营难具有多方面原因,不可否认的是,税费负担的增加是一个重要因素。
融资难与经营难所造成的风险正在互相传染和迭代,货币政策被动变得更“友善”予以对冲,但这又带来了新的不均衡。
政策力度过大以及政策叠加效应有可能破坏经济主体的自我调节能力,最终降低调控的空间。
货币是内生的,而且经济下行时的内生性更为明显,“大水漫灌”无助于解决问题,宏观经济政策的交换使用是更好的选择。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症结不在于货币政策,在于四个因素:资本、监管指标、商业银行内部风控、问责机制。
在问责机制设计上应给予信贷人员合理的容错纠错空间,落实尽职免责要求,将基于个体风险的考核转为基于大数定律的概率风险考核。
逆周期金融监管理论认为,在经济下行周期,应适当降低相关监管要求。目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因此有必要让一些指标回归中性,将一些重复监管的指标剔除。
中央财政可以更加积极,充分利用潜在的举债空间。此外,还可以从财政体制创新入手,构建盘活财政存量资金的长效机制。